調查報告中,50%受訪者表示曾網購到假貨。 新華社發(fā)
商報訊 昨日,國家統(tǒng)計局中山調查隊(下稱“國中調”)在“3·15”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到來之際發(fā)布網絡售假和網絡打假調查報告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過半受訪者表示曾網購到假貨,買家給“差評”并不能遏制網絡售假。
半數(shù)受訪市民曾網購到假貨服裝鞋包和化妝品占五成多
受訪市民中,50%明確表示曾網購到假貨;20.5%對網購到的商品真?zhèn)斡兴鶓岩桑淮_定是否假貨;僅有29.5%表示從未在網購中買到過假貨。
受訪市民表示,網購假貨中5成以上是服裝鞋包和化妝品。由于網購主要依賴于圖片等視覺體驗,買到仿品或劣質品的可能性相對較高。此外,電器和數(shù)碼產品由于行貨、水貨版本難以區(qū)分,也占網購假貨的近3成。
退換假貨成處理首選方式就算給差評也無法遏制售假
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《網絡交易管理辦法》規(guī)定“網購可七天無理由退貨”,且退貨運費保險為消費者減輕了運費壓力,因此退換貨成為市民在網購到假貨時的首選處理方式。57.7%的受訪市民買到假貨時選擇退貨退款,15.4%選擇換貨。
11.5%的受訪市民表示,會在網購到假貨時給予賣家“差評”,但同時認為賣家要修改和偽造信用記錄并不難,因此“差評”對遏制網絡售假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。
僅有3.8%的受訪市民買到假貨之后會去投訴維權,另有11.5%選擇忍氣吞聲、自認倒霉。
建議網購打假“重拳出擊”建立舉報懲處公示機制
65.0%的受訪市民認為“法律對網絡售假懲處力度不夠大、違法成本低”是網購平臺上假貨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,希望執(zhí)法部門依法嚴懲違法者,讓其付出不敢想、不敢做的成本。
網絡交易具備虛擬性、開放性和跨地域性的特點。傳統(tǒng)的監(jiān)管手段功效減弱,監(jiān)管部門應采用技術手段,并聯(lián)合企業(yè)、社會團體等民間力量,將監(jiān)管落到實處。
在維權機制上,雖然“七天無理由退貨”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損失,但進一步的投訴維權往往面臨諸多困難。近7成受訪市民希望逐步建立“舉報-調查-賠付-懲處-公示”維權機制。